我的病例表,四月二十六日。
今年我很努力地用健保卡,換中藥吃。
懂得中醫的人就可以從這方子看得出我是怎樣的三寶身體了。
【消風散】荊芥、防風、牛蒡子、蟬退、蒼朮、苦參、木通、石膏、知母、當歸、生地、胡麻仁、甘草。方本出自外科正宗。能清血熱潤燥,除濕消腫。可適用於療各種內熱,分秘物多,發癢不止的頑固性的濕疹,形成結痂,皮膚發紅及口渴等症狀。適用於皮膚頑麻、身癢癮疹、溼疹、蕁麻疹、汗疹、皮膚搔癢、頑固皮膚病、水蟲、夏季惡化皮膚病、脾熱風濕、鈕扣風、神經性皮炎、稻田性皮炎、過敏性皮炎、藥物性皮炎、頭癬等,凡病屬風濕熱毒者。本方治風毒與淫熱相搏的搔癢症,或頑固溼疹、形成痂皮而癢甚,或血熱口渴。頑固性濕疹、慢性蕁麻疹、痱子、皮膚瘙癢,以及容易在夏季惡化的皮膚病。血熱膚癢:合「加味逍遙散」,或加「丹皮」「銀花」。
【藿香正氣散】藿香、紫蘇、桔梗、白芷、厚朴、大腹皮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白朮、
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本方和劑局方。能解表和中,理氣化濕,治療夏秋季感冒和急慢性胃腸炎為主。分心氣飲,治七情氣滯,胸腹之病。對於宿食與停水,頭痛、微熱、心下鬱積、嘔吐、下利、心腹疼痛、無汗、脈象和腹部都有力者,均可適用。如果無此症狀,夏天常用亦可調整腸胃。夏日感冒、急性胃炎、夏季下利、中暑、嘔吐、婦人產前產後神經性腹痛、小兒食滯之咳嗽、眼疾、齒痛、咽痛。夏日溼濁中阻,或水土不服之腹痛腹瀉、胸悶胃呆、嘔吐噁心等,亦可應用。藿香含揮發油,能促進胃液分泌,增強食慾和消化機能,並對胃腸有解痙、防腐作用,故有芳香健胃之功,而為本方主藥。紫蘇、生薑、陳皮均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加,抑制腸內異常發酵,促進積氣排出,故可加強主藥藿香行氣健胃之力;紫蘇尚可增強胃腸蠕動;陳皮則可緩解胃腸平滑肌之痙攣;白朮所含揮發油少量時亦能緩和胃腸蠕動;甘草尤長於解痙止痛;半夏則有較為明顯的鎮吐效能;諸藥配合,以糾正胃腸功能紊亂,有利於嘔吐、腹瀉等症狀的緩解。皮膚搔癢症:加丹皮、蒼朮 、黃柏、米仁、犁壁藤。
【銀翹散】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荊芥、淡豆豉、竹葉、桔梗、牛蒡子、甘草。本方出自溫病條辨。為辛涼透表,清熱解毒,故能消炎、利咽、祛痰、乃強而有力的發汗解熱,抗菌消淡劑。適用於治一切外感初起的熱性病、傳染病之不惡寒但發熱及有汗熱不解者。亦可治療頭痛、口渴、咳嗽、咽痛、舌苔薄白或薄白或薄黃、脈浮而數等症狀。感冒發熱、扁桃腺炎、咽喉炎、咳嗽、蕁麻疹之發熱頭痛、胸悶、喉痛、牙痛、目赤、耳下腺炎、小便赤濁。本方乃適用治純熱無濕的表熱症,若有熱有濕者即不宜使用。胸膈痞悶挾濕加藿香、鬱金。
【牡丹皮】別名丹皮、粉丹皮,鳳皮。味苦、辛,性微寒。清熱涼血,活血祛瘀,降壓,抗菌。主治肝鬱火旺發熱,盜汗,自汗,頭痛目澀,頰赤口乾,月經不調,慢性肝炎,急性闌尾炎,高血壓病,動脈硬化,眼底出血,陰虛發汗,熱症出血,衄血,吐血,跌打傷瘀血。傷寒熱毒發斑,衄血,吐血,便血,經閉,骨蒸勞熱,癰腫,金瘡內瘡。
【赤芍】味苦,性微寒,有清熱涼血、活血散瘀的功能。用於溫熱病、高熱、舌絳、身發斑疹、血熱妄行、吐血、衄血、血滯經閉、跌仆傷痛、癥瘕結塊、瘡瘍腫痛等。擴張冠狀動脈,增加冠狀動脈流量。解痙。鎮痛、鎮靜、抗驚厥。抗炎。抗菌和抑制病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